《园艺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唯真是求 用心培育闪光的种子——记中国农业科

 
来源:园艺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30
 

方智远院士在甘蓝雄性不育制种田中

蔬菜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196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的方智远,同年8月份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从此便与农业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蔬菜遗传育种研究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他曾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所党委书记,现任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此外,曾兼任全国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园艺学报主编,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多年来,方智远院士一直致力于甘蓝遗传育种研究,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并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技术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使这一先进技术在国内首先获得突破并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发现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带领课题组在上世纪90年代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技术,实现产业化开发,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方智远院士凭借着在蔬菜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丰富经验,先后主持或参加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和课题、863计划子课题、农业部科技重点项目、948项目、北京市科技重点项目等,并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立项、咨询、评估、成果的评审。

课题组主要成员

同时,方院士笔耕不缀,先后主编或参编科技著作10余部,主要有《甘蓝栽培技术》、《中国蔬菜抗病育种进展》、《蔬菜优质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蔬菜学》等。先后在《Euphytica》、《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中国蔬菜》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生20余人。

如今,方智远院士的努力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先后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奖励11次,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明专利4项;1988年和2001年两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10月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获人事部杰出人才一等功奖励;200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4年荣获全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之一。

那颗闪光种子的培育者

甘蓝,是我们当代人所熟知的一种蔬菜,几乎每个普通家庭的餐桌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并且一年四季都能食用到。然而就是这种普通的蔬菜,却是花费了方智远院士等老一辈蔬菜遗传育种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心血的成果。今天我们看来极其普通的一粒甘蓝种子,在方院士的眼中却是那样闪闪发光。

方智远院士介绍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四月份是‘春淡’时期,到五六月份菜又特别多,七八月份温度太高也没菜。品种少,总量也不够,老百姓要买菜都要赶早排队。‘萝卜白菜半年菜’,就连大白菜也是定量供应,大家抢着去买。”菜少成为那个年代的显著标志,与此同时,国内种业发展的滞后,也让蔬菜产业捉襟见肘。

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蔬菜主要品种之一的甘蓝,新品种基本上依赖从国外引进,除了价格高,种子质量和数量都难保障。“当时有一个名叫‘黄苗’的品种,种子靠国外进口。1967年,两广、福建等地方将近100万亩黄苗甘蓝,百分之六七十都开花了却不结球。那老百姓都掉眼泪了。”当时,方智远跟着研究所的老同志连夜赶到了广东,地里一片一片抽薹的甘蓝,让方智远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同时让他深刻体会到,只有自力更生,研发自己的蔬菜品种,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吃菜难问题。

也是从那时起,方智远立志要在蔬菜育种领域找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于是,在很多人包括农场工人们都忙着搞运动的时候,他却和同事们到农村去,在农民的地里搞研究。住大队部,吃大灶,干农活。经常骑自行车奔波在家与试验田里之间几十公里的道路上,仅一年时间自行车车胎就被磨平了。

条件虽然艰辛,但当时人们的科研热情却让方智远为之感动,他回忆说,为了能够尽快繁育出国内生产的种子,北京、泰安、天津、大连等地的研究人员组成了协作组,谁有好的育种材料就拿出来大家一起用。按照当时山东农学院李家文先生提出的“南选北育”思路,有效提高了选育速度。如今谈起那段时光,方院士的眼中总是闪现着熠熠光彩。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正是在这种艰苦而充满激情的状态下,方智远等人于1969年选育出了可以同国外种子相媲美的国产“黄苗”甘蓝种子,并且逐步在数量上满足了生产需要,为方智远实现梦想打开了一条通路。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黄苗’是个常规甘蓝品种。当时国外已经大量使用杂交种。杂交种有杂种优势,产量高,抗性好,但不能留种,所以我们必须要搞自己的杂交种。”方智远说。

永不言败的追逐者

要想开发属于我们自己的甘蓝杂交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方智远没有退缩,重任在肩的庄严使命,念兹在兹的报国之心,让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困难之中,并一步一步地攻坚克难。1970年,他和课题组开始着手甘蓝一代杂交种的研究工作。没有种质资源,他就到处写信,寻找好的种子,一点一滴地积累了一批珍贵的原始材料。有了材料,他又一头钻进了试验田,整地、播种,弯着腰,低着头,一棵一棵地给甘蓝授粉,为了更准确地筛选优良杂交组合,他们每年培育的自交系和杂交组合达到几百个。

最终,方智远与贾翠莹等人于1973年在国内率先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品种“京丰一号”,从而结束了我国甘蓝新品种长期完全依靠从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并很快在大江南北推广开来。

然而,由于“京丰一号”属于中晚熟品种,到六七月份的时候容易烂,方智远又开始考虑研究不同熟性的品种。于是,他们紧接着陆续育成了适于春秋不同季种植的报春、双金、秋丰等6个早中晚期配套的优良品种,从而使甘蓝在市场上能够四季常见。

在相继解决了老百姓吃菜问题和品种配套问题后,他又带领课题组解决蔬菜生病问题。他说:“菜多了容易烂,不容易储存,品质也不好。办法还是从亲本开始,通过杂交的办法,搞抗病的品种。”

在1985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其配置的系列新品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前后,国内首批甘蓝抗病品种“中甘8号”、“中甘9号”和第二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中甘11号”、第三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8398”在方智远的主持下相继培育成功。这些品种具有很明显的优质、丰产、抗病、抗逆等特性,比原来的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0%以上,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方院士研究团队成员在试验基地

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了提高杂交种的纯度,方智远又带领课题组进行了甘蓝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和生物技术育种。使得杂交种的纯度可以达到百分之百,还解决自交不亲和系长期以来存在人工授粉成本高等的问题。2014年,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他们团队第四次获国家级成果奖。

为民献力的践行者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转化成生产力,为了将好的品种推广到农民手中,方智远和同事们经常下农村,办培训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成果拿出来跟农民共享。同时,他们将相继育成的20余个不同类型的甘蓝新品种,在全国30余个省(市、区)广泛推广,种植面积一度达到甘蓝主产区栽培面积的50%。累计推广1亿亩以上。

近年来,随着国外种子大举进入,方智远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表示,振兴民族种业,真正做到产学研的结合很重要。为此,他与河南、内蒙、云南、河北、天津、福建有关企业合作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借助企业推广自己的技术;并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倾囊授予自己的学生和年轻科研工作者。他甚至将获得的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奖金10万港元全部捐给研究所作为科技奖励基金,以表彰那些在蔬菜花卉领域有所贡献的人。


文章来源:园艺学报 网址: http://yyx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60160.shtml


上一篇: 园艺专业“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与
下一篇: 地质学论文_陆相细粒沉积岩与古土壤深时气候分析方法综述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园艺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